1、概况
.轴承设计与制造系隶属于机电工程学院,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主要进行“轴承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本科生、硕士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轴承设计与制造专业方向”是全国高校唯一本科专业方向。所在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是河南省第一层次类重点学科。
2、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
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为相关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轴承设计原理”、“轴承制造学”、 “轴承性能测试分析”、“模糊数学及其工程应用”、“轴承测试技术”、“轴承加工设备”、“轴承应用技术”、“轴承磨削技术”、“摩擦学与弹性力学”、“切削与磨削原理”、“机械制造基础”、“控制工程基础”等主要课程以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同时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咨询等,可为轴承专业方向的工程硕士、本科生、在职人员教育开展多方面的服务。
3、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内容属于“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研究方向涉及轴承设计、轴承制造、轴承性能测试、轴承试验设备和检测仪器、轴承装备及工装设计和开发等领域以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等。取得了滚动轴承CAD、大型轴承摩擦力矩测量台、轴承套圈表面强化、轴承滚道谐波分析、航空发动机轴承和汽车离合器轴承的性能分析、轴承滚道表面质量测试、轴承退磁研究、低噪音轴承生产技术研究、轴承精密制造工艺、滚动体及铆钉缺失在线检测、动态不确定度评价的非统计理论、乏信息系统理论、极端工况摩擦学、纳米材料技术、材料表面改性、创新人才培养等50余项科技成果。很多成果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二等奖、、河南省教育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等。获国家专利2项。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学术期刊以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录近100篇。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在产学研结合上成绩显著,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出版了《滚动轴承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滚动轴承制造工艺学》、《轴承加工机床》、《无心磨削的理论与实践》、《滚动轴承磨削谐波控制理论及应用》、《滚动轴承乏信息试验分析与评估》、《滚动轴承噪声理论与实践》、《测量不确定度的非统计原理》、《非统计原理及其工程应用》、《轴承实用技术手册》、《材料的干摩擦学》等系列教材和专著。可以承担的科研课题涵盖轴承产品设计开发、轴承性能分析、轴承制造技术攻关、轴承测试技术研究、轴承加工设备研制,各种装备的数字化改造等领域轴承装备数控改造、自动线等领域。
4、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前景
所针对的国内唯一的滚动轴承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方向,于1974年开始招专科生,1978年开始招本科生,1984年开始与洛阳轴承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该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自始至终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状况早已受到媒体的关注。2003年起白马轴承有限公司(KML)还出资在学校设立了“KML轴承奖学基金”,2007年美国TIMKEN公司在学校设立了轴承专项奖学基金。目前已毕业了近3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口为轴承企业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数千人。他们大多数人在我国轴承行业从事轴承产品研究、轴承生产、轴承装备研制、轴承企业管理、轴承贸易等工作,为中国轴承行业做出了较大贡献;有一部分人在高校、政府机关等事业单位工作,有一部分人自主创业,还有一部分人在国内外继续深造。他们中的多数人都已成长为轴承企业的技术骨干,相当一部分人走上了企业的领导岗位,有些已成长为有成就的学者。 所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就业面十分广泛,就业可选余地大,毕业生亦很抢手,大多数人都能较容易的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和地点;对想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可选专业面也很宽。毕业生大多从事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控制等方面的生产、科研、管理、贸易等工作,许多毕业生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很受社会欢迎和重用,也为学校增得了荣誉。
5、特色
轴承专业方向而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 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三宽一专”——宽基础教育、通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专业特色方向的实践创新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构造了较为独特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计划案例已被全国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指定为特色教学案例之一。
6、工作宗旨
宗旨在于以滚动轴承为主要对象,进行多学科、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的综合性与多方位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出工程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上不断探索,在强化和突出轴承专业特色上很下功夫。为社会进步服务,为中国各类企业壮大服务,为中国迈入世界轴承强国而不懈努力!